当听到孩子对着父母大吼大叫时,寒心的同时,也有一分无奈。
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,我们在这张纸上给他输入什么,他就会勾勒出什么。
孩子是否懂得感恩,往往藏在日常的4件细微举动中。
01主动表达 “感谢”,不把他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
懂得感恩的孩子,会敏锐察觉身边人的善意:
父母为他准备早餐、辅导作业时,他会说 “妈妈辛苦了”“谢谢爸爸”;
同学借他文具、老师多给他一次发言机会,他会真诚地道谢;
甚至收到陌生人的帮助,也会用微笑或简单的话语表达谢意。
要让孩子明白:家人的照顾、朋友的包容当作 “理所当然”,而是清楚 “别人对我好,不是义务,而是情分”。
02懂得 “换位思考”,会为他人的感受着想
感恩的孩子,内心住着一份 “共情力”:
看到妈妈加班疲惫,会主动给妈妈捶捶背,说 “妈妈先休息一会儿”;
和朋友发生矛盾时,会先反思自己,而不是一味指责对方;
看到流浪猫、流浪狗,会心疼,甚至想把它带回家。
他们能跳出 “自我中心”,关注他人的情绪和需求,愿意用行动传递温暖。
03愿意 “分享” 自己的所得,不吝啬付出
懂得分享的孩子,心里都住着一个温暖的小太阳。
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
吃到喜欢的零食,会主动分给家人,说 “这个给爸爸留一点”;
取得成绩时,会第一时间想到 “这是妈妈支持我的结果”;
在集体中,愿意把玩具、知识分享给同伴,享受 “给予” 的快乐。
他们明白 “自己的拥有离不开他人的支持”,分享不是失去,而是爱的流动。
04对 “责任” 有担当
感恩的孩子,懂得用行动 “反哺” 他人的付出:
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(整理书包、打扫房间),减少父母的负担;
做错事时不推卸责任,主动说 “对不起,我会改正”。
他们用 “独立” 和 “担当” 证明:“我理解你的辛苦,也在努力不让你操心。”
孩子的感恩不是天生的,而是在被爱与被尊重的环境中,慢慢学会看见他人、回馈世界。
平时,我们可以这样培养孩子的感恩能力。
家长以身作则: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家人待人接物有礼、和善,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。
引导 “具体感知”:比如让孩子参与家务,感受劳动的不易,或记录 “感恩小事”。
拒绝 “过度付出”:适当让孩子体会 “得不到” 的滋味,避免溺爱导致的麻木。